彩88-入口

彩88-入口 > 先进事迹

【新京报】著名农业科学家郭三堆捐资200万元奖掖后学

发布时间:2021-11-18    来源:新京报    作者: 点击数: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近日,著名农业科学家、我国最早育成抗虫棉的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将近年来所获的200万元奖金捐出,在他所工作的单位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和“优秀导师奖”两个奖项,以此鼓励年轻学者,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生物育种的领域。

半生从事生物育种,改变中国棉花育种

  1950年7月,郭三堆出生于山西省泽州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因排行第三,取名为郭三堆。1972年,22岁的郭三堆,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进入生物学领域,1975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工作,1984年,郭三堆转入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著名农业科学家郭三堆在棉花试验田里(中国农科院供图)

  上世纪90年代,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暴发,纺织业受到严重影响,而当时,国内缺乏抗棉铃虫技术,只能从国外引进。

       1992年,国家棉花抗虫育种基因工程启动,郭三堆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启了抗虫棉研究的攻关。

       1994年底,抗虫植株培育成功,并于次年进入田间试验。郭三堆率先通过两种Bt基因融合,人工合成新型抗虫基因,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打破了抗虫棉技术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拥有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此后,郭三堆和他的团队,一直奋战在抗虫棉育种领域,在双价抗虫棉、三系杂交抗虫棉、新型高抗除草剂棉和优质高产多抗棉花育种上取得重大进展。

  据了解,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达到98%以上,在全国棉花育种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育成抗虫棉新品种197个,累计推广5.6亿亩,减少农药用量65万吨,带动新增产值累计1000亿元。郭三堆研究员也被誉为“中国抗虫棉之父”。

退休之年仍在田间,亲手收获每份育种材料

  采访郭三堆时,他正准备赴河北省廊坊市的试验田,去采收试验田里种植的育种材料。因为天气的影响,廊坊数十亩的试验田中,棉花还没有收完,趁着天气好转的空隙,他和他的同事们,要赶紧把地里的材料收回来。

       此时的郭三堆,其实已经正式退休,但作为重要的育种科学家,他仍旧工作在试验田和实验室中。

       试验田里种植的育种材料,无法使用机器,因为每一种材料都只有很少的数量,有的可能只有几行,而且,每一株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在采收时,仔细鉴别,淘汰不好的材料,留下有价值的,分门别类加以标注,用于之后的育种。

  “搞农业的,必须亲自下地。”郭三堆说。事实上,进入中国农科院工作37年以来,下地干活,是他正常的工作状态。尤其是试验田里的工作,从种植到管理和采收,他和团队中的同事、学生,了解每一株材料的情况。

捐赠200万元奖金,鼓励年轻人学育种

  捐赠奖金,设立奖学金的想法,很久以前就有了。

       2014年,郭三堆获得“中国十大种业功勋人物”,当时有100万奖金。拿到奖金后,他就产生了模糊的想法。

  在当前,生物技术育种是农业科技领域内的前沿技术,“生物技术对育种非常重要,很多常规育种很难创制的材料,都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创制出来,我们过去培育抗虫棉,就是利用的生物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精准育种,获得我们想要的育种材料”。

       但作为新兴的领域,人才的匮乏制约着技术的进步,“过去几十年做抗虫棉研究,一直感觉人才是最重要的,培养人才是基础,教育人才是核心。”郭三堆说。

       促成这一想法落地的,是后来的另外一笔奖金,郭三堆告诉记者,抗虫棉品种育成后,逐年推广,面积越来越大,他也获得了一笔100万的“抗虫棉科技成果转化”奖金。

       “拿到这笔奖金后,我就开始想着,把原先的想法落实。”郭三堆说,“尤其是这些年来,因为各种原因,年轻人投身生物育种领域的热度不算高。但在未来,加快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科学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动力和基础,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这种前沿的科技进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据介绍,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专门研究制定经费管理和评选办法,设立奖励评审委员会, 负责“郭三堆优秀学生奖”和“郭三堆优秀导师奖”的评审工作, 确保评审过程公开、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