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入口

彩88-入口 > 先进事迹

【农科卫士保“三秋”】 一线就是战场 农民即是亲人 ——记中国农科院专家组服务河北“三秋”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1-11-26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植物保护研究所    作者: 点击数:

  为应对阴雨灾害天气造成的秋收秋种难题,按照部院党组统一部署,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作科所、加工所、生物所、水稻所、环保所、农机化所参加,组成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河北邢台、邯郸等地灾区,实地调研、现场答疑和技术培训,服务灾区“三秋”生产,为夏粮抢收和秋播防灾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两小时组建专家队伍

  “各位专家要做好准备,随时奔赴一线”,植保所党委发出号召,并召集组织专家组。国家小麦、大麦和玉米等产业体系科学家,以及青年骨干科学家十余人响应号召,围坐在行政楼会议室,认真研判因水灾而导致的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存在的问题及到达一线后的工作安排和解决对策。

  窗外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室内讨论气氛热烈。距离收到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三秋”抢种抢收工作通知仅两个小时,植保所专家组即完成了工作动员、人员组建和任务分工。由国家小麦、大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8人组成的技术服务小分队,奔赴生产一线开展灾情调研与技术指导工作。

忙碌在抢收抢种一线

  专家组秉持“一线就是战场”的信念,全面调查受灾县区的农田积水、作物受灾情况,通过多种形式解决技术难题,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与市县农业农村局共同起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2021年秋季抢收抢种技术指导意见》。

  “我们主要针对小麦晚播品种选择、田间散墒措施、抗湿播种技术、晚播应变技术、冬前主要病虫草害防控和田间管理技术、配套整地播种机械等方面提出技术指导建议。”专家组成员蔺瑞明对在一线采访的央视记者说。

  “这上面的黑色斑点就是镰刀菌的子囊壳,也是来年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元凶,今年还没播种就已在田间普遍发生,说明高湿环境和田间大量未粉碎的秸秆会造成今年越冬菌量提高,加大明年病害流行风险。”专家组成员张昊开展的“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讲座,得到种植户广泛好评,农户们纷纷录音录像,用于后续生产实践。

做农民的贴心人

  专家组把农民当做亲人,尽心竭力解决他们的各种难题。在河北邢台走访中,专家们看到一位老农满脸愁容地坐在地头,十几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捡玉米穗。老人们听说是农科院的专家过来调研,马上围过来说:“专家帮忙给看看,好好的玉米怎么就提前枯死了?青贮玉米没人收,产量也低。”专家组根据农户的描述指着玉米叶上的病斑说:“这是南方锈病造成玉米提前枯死,影响了青贮玉米的产量,由于南方锈病流行速度快,在病害发生初期应及时防控。”随后专家组根据农户的反映与当地植保部门进行了沟通,提供了南方锈病的病害识别与监测防控技术,同时帮助老农们进行生产自救,争取把病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

  “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具有‘一拌多效、事半功倍’和省工省药、绿色环保等优点。”专家组了解到各地小麦秋播药剂拌种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白籽下田现象,大大增加后期病虫害防控的压力,于是迅速摸清各地种传、土传、气传病害、地下和地上害虫特点,针对性提出药剂拌种措施,确保当地药剂拌种取得实效。

  返京后,专家们还持续接到各类咨询电话。大家继续保持与当地大户和农业农村局的沟通对接,不断完善抢收抢种指导建议内容,切实指导明年夏粮生产。


科技巾帼彰显农科精神

  “妈妈,你能不能在家陪我?”,望着5岁的儿子充满期盼的眼神,专家组成员张云慧强忍着不舍说,“秋收秋种一线是妈妈的工作岗位,我得先完成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陪伴你”。张云慧作为第二组组长带领作科所、加工所等4位专家深入河北邯郸一线开展工作,她把孩子安排给家人照顾,自己一心扑在救灾工作中,全权负责专家组每日工作联络、调研指导、方案制定和文件编写等工作。

  忙着下田的专家组成员谭晓玲已经患肠胃炎一周多,出发前她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只要组织有需要,我一定以事为先,冲锋在前。”她安排好自己课题组3个基地小麦播种试验,不顾病痛投入救灾工作。“谭博士很细心,很认真,很负责!”她及时发现指导意见中的技术细节存在漏洞,第一时间联系了农业管理部门给予纠正,得到农民的赞许。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到达一线的第五天,专家组成员范洁茹听着电话里孩子稚嫩的声音于心不忍,但坚持“不播种不撤退”的工作原则,技术服务9天后才回到北京。各位女专家服从指挥,既宜室宜家,也为国为民,彰显了“求真笃行 敬农致用”的农科精神,成为“三秋”抢收抢种技术服务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